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 正文

美股将暴跌64%!曾准确预测崩盘幅度的“泡沫预言家”发出警告

2023-07-31 18:05:07金十数据

声名狼藉的泡沫预言家约翰·赫斯曼(John Hussman)曾在2000年和2008年准确预言股市崩盘。如今他警告称,特殊的市场状况预示着麻烦,包括估值过高、投资者情绪低落和市场技术面过度扩张。

赫斯曼称,投资者已经从高估值和低投资者情绪中获益有一段时间了。但就像他如今看到的那样,过度扩张的技术面最近一次出现在2021年11月,就在市场达到历史高点的几周前。

赫斯曼在7月23日的一份报告中写道,“上一次我们观察到类似程度的这种组合是在2021年11月,此后不久标普500指数就下跌了25%。尽管人们对市场自去年10月以来的反弹充满热情,但我仍然相信,标普500指数去年25%的下跌将被证明是美国史上最极端的追求收益的投机泡沫破裂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资料图)

股灾的“配方再现!

估值方面,赫斯曼喜欢将非金融类股票的总市值与其总收入进行比较。他说,这是他发现的预测未来市场回报最可靠的指标。虽然该指标已脱离历史高点,但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预示着未来12年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4%

这一估值指标与后续收益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通常来说,估值(横轴)越低,未来回报(纵轴)就越高

投资者情绪方面,也就是赫斯曼所说的“市场内部因素”,是衡量市场广度的指标,也就是目前有多少只股票在上涨。广度较弱是投资者看跌市场中大多数个股的信号。

这是赫斯曼专有的测量方法,用红线表示。当它变平时,股票(蓝线)往往表现不佳

在市场反弹至历史高点的情况下,投资者情绪怎么会如此低落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虽然投资者不倾向于将资金投入标普500指数的大多数股票,但随着这些公司竞相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他们非常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指数中一小部分大型科技股中

这可能是导致赫斯曼发现的技术问题的原因。他对技术性过度扩张的标准包括:标普500指数14日相对强弱指数(RSI)高于70、过去14天内标普500指数的变化率至少为4%以及标普500指数至少比其50日平均水平高出4.5%。

截至7月23日,所有这些标准都达到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预示着近期股市将下行。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标普500指数在满足这些标准后的40个交易日的表现。

但这是短期内的事情。赫斯曼说,从长期来看,标普500指数的跌幅可能高达64%。

问题在于,要回到年化回报率达到10%或比无风险的美国国债收益率高出2%的估值水平,市场需要跌到什么程度?虽然听起来很极端,但当股票估值与美国国债收益率不同步或者跟国债收益率相比大幅飙升时,股市通常将大幅下跌。

与华尔街策略师相比,赫斯曼的观点相当极端。标普500指数2023年底目标价中值为4300点,仅比当前水平低6%。

考虑到近期的强劲反弹,就连华尔街一些较为悲观的人士也不得不上调其预期。例如,Piper Sandler的坎特罗维茨(Michael Kantrowitz)最近将其对标普500指数的目标从3225点上调至3700点。

不过,3700点代表着该指数需要从当前水平下跌19%,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损失将不小。坎特罗维茨支持自己立场的一些论点与赫斯曼的观点相似。他认为,目前市场的估值很高,尤其是在增长预期很低的情况下。

然而,跟技术面相比,宏观经济基本面可能是未来几个月市场回报的主要推动力。

软着陆的迹象,比如强劲的月度非农就业数据、低失业率和健康的GDP等不断涌现,支撑了多头的信念。但美联储仍有可能再次加息,并承诺在更长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遏制通胀,这加剧了人们对经济衰退最终可能出现的担忧。

此前,赫斯曼曾多次登上新闻头条,他预测股市跌幅将超过60%,并预测未来整整10年股市将出现负回报。尽管目前股市继续大幅走高,他仍坚持自己的“末日预言”

但是,在你把赫斯曼斥为一个摇摆不定的“永久看空者”之前,需要考虑一下他的过往记录:

他在2000年3月预测科技股将暴跌83%,然后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100指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令人难以置信地下跌了83%。

他在2000年预测,标普500指数在接下来的10年里总回报可能为负,事实也确实如此。

他在2007年4月预测,标普500指数可能会下跌40%,随后在2007年至2009年的崩盘中,该指数下跌了55%。

不过,赫斯曼最近的回报却不尽如人意。他的战略增长基金自2010年12月以来下跌了约48%,过去12个月下跌了约4%。相比之下,标普500指数在过去一年上涨了约11%。

随着赫斯曼发现的看跌证据越来越多,他在过去几年里关于大幅抛售的预测在2022年开始被证明是准确的。

因此,在这个新的牛市中,继续看多可能仍能获得回报,但从何时起更大的崩盘风险才会变得难以承受呢?这恐怕是投资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赫斯曼在此期间将继续探索的问题。

标签: